61.春秋12

推荐阅读:

快眼看书 www.kuaiyankanshu.info,最快更新[综]名满天下最新章节!

    防盗防盗, 我有一只小毛驴, 我从来也不骑,有一天我心血来潮, 骑  “《公报》的第一次发行,适之和雁冰以极其强烈、不可抗拒的态度请我写下一篇文章。可是, 我该写什么?我想了很久。最终, 我决定写一写我的、同时也该是所有人的一个梦想, 我将其称之为——‘中国梦’。”

    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开头, 仅仅是直接点出了这篇文章要写的内容罢了。蒋中正几不可见的偏了偏头,继续往下念道——

    “1912年,中华民国正式成立,宣告着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终止。这对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,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,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。

    然而, 十年后的今天,我们必须承认国人还没有得到真正解放和自由的这一悲惨事实。十年后的今天, 我们生活在封建的镣铐和殖民的枷锁下,国人的生活备受煎熬。十年后的今天, 国人就像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孤岛。十年后的今天,洋人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风流,国人却蜷缩在社会的角落里低头谄笑,并且意识到自己才是这片故土家园里的流亡者。今天, 我在《公报》里这下这篇文章, 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真相公诸世人。”

    文章念到这里, 蒋中正其实大约是知道这篇文章是要说些什么了。假如,他先前所念的几篇文章将当下时事写得略显无力的话,那么,章佑亦先生便是真正将所有伪装一概撕碎,只将血淋淋的真相留给世人看。

    或许,读到一篇好的文章,他该是喜悦的——事实上,他的心里确实有些躁动,但是,或许也是因为马场的那一面之缘,他的心里其实有些担心章佑亦先生这下这篇文章后的安危的。他不大愿意看见这么一个有才学、眼光犀利、观点读到的人才遭受不测。

    但是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蒋中正一边往下看一边念,声音不自觉的带上了跌宕起伏的个人情感。他承认,他确实是被这样的一篇文章调动了身体内的所有情绪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写得的确很对!

    这个社会是不平等的,男人和女人不平等,贵族和百姓不平等,文人和文盲不平等……最可恨的,是国人与洋人间的不平等。民国成立之初所宣称的“解放、自由、平等”,就好像国家所给予的一张空头支票,沦为了一个笑话。

    “当我们决定改革时,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,我们不能让历史往回倒退。当然,或许也有人会有疑问,或许是国人,也或许是洋人,他们会问:‘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?’

    只要国人仍然遭受军阀或洋人或任何人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,我们就绝不会满足。

    只要国人的自我和尊严还没有得到满足,我们就绝不会满足。

    只要我们的孩子被剥夺在和平美丽的国土上快乐成长的权利,我们就绝不会满足。

    只要中国仍然有一个国人不能自由欢唱,只要中国有一个国人认为他生活在剥削压迫中,我们就绝不会满足。

    不!我们现在并不满足,我们将来也不满足,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,汹涌澎湃,滚滚而来。”

    这是一篇极上口的大白文,茶馆里的人听的明白。可这篇文同时也写得极好,完全足以感受文章作者的腹中笔墨——她让看的听的所有人都感同身受!

    此刻,不仅蒋中越发感到心中郁郁难平,茶馆里的大半人也听得心中愤愤。他们或许写不出这样的文章,可他们却清晰的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。民国建立后,他们开心吗?是的,他们开心过,他们以为自己迎来了暗夜过后的黎明。十年后的今天,他们煎熬吗?是的,他们水深火热,甚至,超越了从前。

    向来热闹的茶馆,忽然变得万分压抑,所有人都沉默着,回想着,却也在认真的听着。

    蒋中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——

    “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可自拔。我亲爱的同胞们,在这里,我要对你们说,在此时此刻,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,我仍然有一个梦想,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梦想之中。

    我梦想有一天,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,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:‘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,人人生而平等。’

    我梦想有一天,在山上在稻田里,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,共叙兄弟情谊。

    我梦想有一天,甚至连现在中国这个正义匿迹,压迫成风,如同沙漠般的地方,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乐土。

    我梦想有一天,无论是国人还是洋人,都能自由的行走在这片国土上,谁也不比谁高贵。

    今天,我有一个梦想。我梦想有一天,中国能够有所转变,尽管它现在看来有些令人失望,但总该有那样一天。

    今天,我有一个梦想。

    我梦想有一天,幽谷上升,高山下降;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,圣光披露,满照人间。

    中国会成为一个十分伟大的国家,屹立于世界之林。这个梦想必须实现!这个中国梦!”

    如果说,《悟空传》是杨雪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的话,那么这一篇改编自马丁路德金的《我有一个梦想》,则更像是一种呐喊,一种对此刻尚且麻木的中国国民的呐喊,直击人的灵魂深处!但是——

    这是所有人的梦想!

    一股难言的豪迈自心底腾升,蒋中正久久不能将手中的报纸合上,他从未像此刻一般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,哪怕,他现在的生活还极为落魄!

    在所有人都看不见的地方,蒋中正的眼神翻腾起无边的野心——他一定,一定要站到最高处!

    “先拿来给我瞧瞧吧。”胡适坐在客厅的木椅上,接过了妻子递到手边的信。

    拿过信件,胡适首先瞧了瞧两封信的信封,这才点了点头,晓得了一封是雁冰寄来的,一封是恣慕寄来的。

    首先打开沈得鸿的信,信的开头无非是“适之近来可好?”的问候,胡适将其直接略过,继续细细的看了下去——

    “佑亦之名,适之定然听过,其虽为女人,却才思敏捷,为人正气。自然,我与其关系甚好。今日,佑亦寻我为她新创办的《公报》做总编辑,奈何我实在是有心无力,深感遗憾。幸而,我知适之之才,便想将你引荐与佑亦,不知适之心意如何……”

    胡适看到沈得鸿来信的原因后,禁不住皱了皱眉,却也没有多想什么,雁冰是知道自己的,自己是只做有自己真正喜欢的旨意的报纸。

    往下看去,果然便见雁冰提到了这所谓的《中国公报》的创办意义。

    胡适看得极细,可越看却越是止不住的心胸舒畅,抚掌道:“好好好!好一个‘秉天下之大公,予真相以大白’!这分明是我一直想办的报纸!雁冰果然懂我!”

    民国文人大多口号喊得响亮,但却鲜少有付诸实际行动的。胡适却是个务实派,想到了就要去做、就要去研究。他向来致力于实事,如今好不容易瞧见了自己感兴趣的新报,尤其又看见了雁冰再三强调的“定然办到秉天下之公!”后,便再按捺不住心内的瘙痒。

    只是……创办人是章佑亦……胡适忽然间又有些犹豫。看着信的最后那句“盼回复”久久下不了决心。

    叹了一口气,胡适又打来了许章序的信,看着起头的那句“吾友安康”仍是止不住的郁闷。但渐渐往下看了下去,胡适脸上的喜悦却又渐渐变得溢于言表——

    “佑亦与《公报》一事,雁冰已与我提及。《公报》的创办,我同样渴望,若非我身份尴尬,适之,我也想参与其中。是以,适之大可不必过多思虑,请直接答应佑亦和雁冰的邀请吧。佑亦非小肚鸡肠之人,我亦绝非斤斤计较之人。”

    望着许章序那句“盼适之尽早抵达沪上”,胡适总算是不再犹豫,拍了拍大腿便站了起来,对妻子江冬秀兴奋道:“冬秀,快去准备准备,我们这两天便去沪上定居,我待会儿便去学校递上辞呈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发生什么事了?”江冬秀问道。

    江冬秀是典型的传统女人,与胡适的婚姻,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。但她比别人幸运的一点,是胡适并未向其他的青年一样毁掉婚约,而是选择了继续维持。

    她读过章佑亦先生的文章,也无比庆幸自己所嫁的是胡适。当然,就婚姻这一点而言,她还是感谢章佑亦先生的,是她教会了自己学会自尊自爱。就好像,从前的自己只敢唤适之为“夫君”,是决计不敢唤他的字的。

    是章佑亦先生教会了她“婚姻理当是平等的”。如今,当也明显感受到,这段婚姻的维持,早已没了初时的艰辛。

    胡适粗粗向江冬秀解释了几句,江冬秀便没再多问,直接去为自己一家四口收拾起了行李。在刚听到胡适谈到章佑亦时,她便没了意见。

    见妻子去收拾起了行李,胡适也没闲着,直接坐到了书桌前,取出稿纸,疾笔写下辞呈。这并非他太过冲动,而是这份《公报》对他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!

    交上了辞呈,收拾好了行李,胡适片刻都不想耽搁,给沈得鸿和许章序都发了一份电报后,便同妻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坐上了前往沪上的火车。

    他们一家抵达沪上的时候,是许章序和沈得鸿一同来接的。在他们的帮助下,胡适一家也很快便在法租界安顿了下来,与杨雪安排了见面。

    “章小姐,我只有一个问题,关于《公报》你所说到的那些,是否真的可以做到?要知道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这报纸要真能办成,恐怕没有军阀能够容忍。”

    甫一与杨雪见面,胡适说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好,而是将自己在火车上思考了许久的问题直接提了出来。但也正是因此,杨雪这才大感沈得鸿并没有向自己推荐错人。

    “这个问题,胡先生大可不必担心,”杨雪笑着低头,“实不相瞒,《公报》作为《申报》的兄弟报,背后靠着的有《申报》积攒已久的名声。且在我多日的经营之下,其背后还有各驻华领事馆和卢都督之子卢筱嘉的支持,他们会尽量维护周全。”

    各驻华领事馆和卢筱嘉的名字一出,胡适便忽然有些泄了气:“若真是依靠着他们,这办报方针便形同儿戏,怎么可能不徇私?”

    “先生所言不然,”杨雪摇了摇头,道,“洋人、军阀、国人,三方互相制肘,《公报》既取得了三方的支持,便没有一方是敢对《公报》轻易出手的,即便《公报》说了他们的坏话。”

    这便是她经常参加聚会,稳固人脉的原因了。

    “当真?”胡适仍旧有些怀疑的问道。

    杨雪极肯定的点了点头:“我可以与先生签下协议,先生只要觉得哪里有违办报方针,便可随时辞职走人。”

    胡适终于忍不住喜上眉梢,“好,就这么说定了!”

    杨雪笑了笑,这才切入了此次与胡适见面要说的主题:“《公报》报社归属《申报》报社之下,办报费用五万大洋,《申报》报社出四万,享六成利,只分红,不参与报社管理与经营。我出一万大洋,享二成半的利,担任报社社长一职。先生以劳力享一成半的利,担任总编辑一职。”

    说完利润分成与职务安排,杨雪又道:“由先生与我共同组成社评委员会,研究时事,商榷意见,决定主张。最终稿件由先生执笔并修正,若你我意见不同,则该报道不予刊发,如何?”

    胡适听完后大为放心,他从杨雪的话语中得知了自己也有报道的决策权,自然也就不怕这份报纸被谁加以利用。

    点了点头,他道:“我没意见,不过我们的什么时候开始刊发呢?”

    “在我的《悟空传》连载完之后。”杨雪回答道。想了想,却又补充道,“那是最好的时机。这期间,还需先生同雁冰一起为报社物色些人才,寻些记者和作家。当然,关于许恣慕先生,我并无意见,先生大可自行安排。”

    “那好。”胡适一口答应了下来,也没多问些什么。与杨雪的一番话中,他已经开始信任杨雪了。

    杨雪站在礼堂里的舞台上,坐在清华职员们特地搭好的简陋的讲台前,拿过职员递过的话筒,在学子们的一片寂静里开口道:“我没想到今天会有那样多的人来听我讲课,首先,我要感谢所有前来听课、给予我支持的你们。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,台下便响起了众人热烈急切而又善意的掌声。

    杨雪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,也没有再让众人久等,直接便开始上课。

    “相信读过《公报》的人都知道,我在广粤给中山大学的学生们上课时,便说过,我向来是不乐意备课的,所以同样的,这堂课我也并没有定好要讲些什么……”

    顿了顿,望着舞台下热情期待依旧的学生,她接着道:“比起纯粹的一方主动给予,一方被动接受,我更希望是你们主动索取。因此,这堂课或许也不能说是一堂课……就让它成为我们直接的一场交流会吧。我相信你们有很多问题想要问我,这一次,我想让你们放开了问!”

    杨雪温婉的笑和温和的语气,全然阻挡不了学生们更为热切的心情。她的话音才甫一结束,台下的众人便激烈的讨论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先生,我是来自燕京大学的谢婉莹,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您。”

    首先站起身的,是一位扎着两根麻花辫儿,身着一身学生装的女学生。

    她长得并不算漂亮,但声音却极清脆,眸光极澄澈,但杨雪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些。她禁不住挑了挑眉,望着那女学生似不经意般问道:“谢婉莹?冰心?”

    “先生竟然知道我?”谢婉莹满脸的惊喜,不敢置信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呵,”杨雪笑着点了点头,“我们文学研究社的一位新成员,我自是听过。说起来,你我还是同龄,且你的《两个家庭》,我也有看过,确实写得很好。”

    知道谢婉莹加入文学研究社,还是前日里,她在见过同为研究社成员的周作人后,才听说的。但是,她却只觉得理所应当。

    中国文坛里,出名的女文学家并不多,但谢婉莹……

    不提她在后世有多出名,且说如今,她在文坛的名声便已是不小。甚至,她出名的时间还要比杨雪早些。她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《两个家庭》,因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,一经发表,便很快一起了社会中的广泛影响。

    谢婉莹听了杨雪的夸赞,也没什么不好意思,直接笑道:“我正是因为得知先生是文学研究社的成员,才想要加入文学研究社的。其实,不仅如此,我原本还想要向《公报》投稿的,却又觉得《公报》选稿的标准定然是高于其他报刊的——”

    “哎,算了算了,先不说这个。我都快忘了我还有问题想要问问先生的……”谢婉莹顿了顿,想起自己还有话要问,便急忙转移了话题。

本站推荐:

[综]名满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快眼看书只为原作者总裁哥哥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总裁哥哥并收藏[综]名满天下最新章节